| | 首页

毒杀芬

毒杀芬
毒杀芬 基本信息
中文名称:毒杀芬
中文同义词:八氯莰烯;氯化莰烯;毒杀芬;氯化莰;八氯茨烯;多氯莰烯;氯代莰烯;氯化茨烯
英文名称:TOXAPHENE
英文同义词:ALLTEX(R);CAMPHECHLOR;CAMPHECHLOR-(TOXAPHENE);GENIPHENE(R);HERCULES 3956(R);CHLORINATED CAMPHENE;POLYCHLOROBICYCLIC TERPENES;PHENETOX(R)
CAS号:8001-35-2
分子式:C10H15Cl
分子量:170.6791
EINECS号:232-283-3
相关类别:Alpha sort;Pesticides&Metabolites;Q-ZAlphabetic;TF - TO;TF - TOMethod Specific;2000/60/EC;European Community: ISO and DIN;Method Specific;Oeko-Tex Standard 100;PesticidesAlphabetic;AcaricidesPesticides&Metabolites;C;CA - CGPesticides;CAlphabetic;Insecticides;OrganochlorinesMethod Specific;Pesticides;分析标准品;农残、兽药及化肥类;有机氯杀虫剂;杀虫剂
毒杀芬 性质
熔点 65-90℃
密度 1.65
闪点 4 °C
储存条件 2-8°C
Merck 13,9633
稳定性Stable. Incompatible with alkali, strong oxidizers. Heat and light sensitive.
毒杀芬 用途与合成方法
化学性质 浅黄色蜡状固体。熔点65-90℃,蒸气压(25℃/2.66×10-2~5.32×10-2kPa),相对密度1.65。不溶于水,溶于四氯化碳、苯及其他芳烃有机溶剂。带萜类气味,不易挥发,不可燃,温度高于155℃时逐步分解。
用途 为非内吸的持久性接触和胃毒杀虫剂,也有杀螨作用。主要用于防治棉花铃期害虫,如棉铃象鼻虫、棉红铃虫、棉蚜虫,也可用于玉米、水稻、蔬菜、苎麻、果树、森林等方面的害虫,如水稻螟虫、稻苞虫、稻蓟马、稻尽虱、浮尘子、稻螟、稻铁 虫、松毛虫、松毒蛾、柠檬恶性叶虫、柑桔凤蝶,苎麻黄夹蝶等,此外,还可杀灭牲畜、家禽体外寄生虫,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。
生产方法 由莰烯与氯反应而得。松节油经减压蒸馏提取α-蒎烯,在水合氧化钛存在下进行异构化,异构液经减压蒸馏得到纯度在90%以上的莰稀。将莰烯溶于2.5倍的四氯化碳中,通氯反应。氯化过程可采用间歇法或连续法,先使莰烯四氯化碳溶液与氯化反应尾气中的氯气反应,然后将此莰烯四化碳溶液与新鲜的氯气反应。氯化反应在光照下进行,反应温度在40-60℃之间,氯气经串联反应后,尾气含少量余氯和大量氯化氢,尾气压力为10.7kPa左右,可用液碱吸收综合利用。氯化液的含氯量达到66.5-68.5%后,光照后,放料至水蒸气蒸馏锅,在110℃蒸馏得毒杀芬。工业品为莰烯氯化异构反应的混合物。含氯量为66.5-68.5%的毒杀芬原粉,每吨消耗松节油700kPa左右,氯气1350kPa。商品有40%或50%的乳油。
类别农药
毒性分级高毒
急性毒性口服- 大鼠  LD50: 50 毫克/公斤; 口服- 小鼠 LD50: 112 毫克/公斤
刺激数据皮肤-  哺乳动物 500 毫克 中度
可燃性危险特性有机溶剂可燃; 燃烧产生有毒氯化物气体
储运特性库房通风低温干燥; 与氧化剂、碱类、食品添加剂分开存放
灭火剂水、泡沫、砂土
职业标准TWA 0.5 毫克/立方米; STEL 1.5 毫克/立方米
安全信息
危险品标志 T,N,Xn,F,Xi
危险类别码 21-25-37/38-40-50/53-67-65-38-11-36/37/38-39/23/24/25-23/24/25-51/53
安全说明 36/37-45-60-61-62-33-16-36-26
危险品运输编号 2761
RTECS号XW5250000
HazardClass 6.1(b)
PackingGroup III
MSDS信息
提供商语言
八氯莰烯 中文
"毒杀芬" 相关产品信息
毒杀芬 三乙酰丙酮铝 5-苯基-1,3,4-恶二唑-2-硫醇 2,2,6,6-四甲基-3,5-庚烷二酸镝 乙二胺氯化铂 苄异腈 异腈基乙酸甲酯 乙酰丙酮银 对甲基苯磺酰甲基异腈 乙酰丙酮钴水合物 乙酰丙酮铬盐 异腈基正丁烷 1,1.3,3-三甲基丙烯酸 三(2,2,6,6-四甲基-3,5-庚二酸)铕 双水杨酰胺乙基钴 异氰酸叔丁酯 三乙酰丙酮铁 乙酰丙酮酸铜